Wednesday, February 25, 2009

FORREST GUMP 之 Do you know what is your box of chocolate like?

dvd上的封套戏名是叫"Tom Hanks is Forrest Gump"。这不是骗人的,Tom Hanks在这部戏里的精堪演出,是全程扣人心弦的最大关键。在Cast Away里,Tom Hanks一样能够一人支撑大部分的戏分。

可能是kj和我说,Benjamin很像Forrest Gump,所以我禁不住比较了一下。肯定的是,Forrest Gump这个角色的发挥比较大,而Tom Hanks也十分传神的演绎这个人物,包括动作、谈吐语气、眼神...相较之下,好像忽然觉得Benjamin这个人比较没有特色,也就是所谓的人物性格不分明。

Forrest Gump也很像TVB的阿旺。因为迟钝、所以单纯直接。跑就是跑,一路跑到底,不需要为了什么。而每每因为他的无所期望,他得到的也显得格外地多。其实人类的大脑是很特别的,当他进入一股全心全意专注的状态时,人的力量会很大,人的潜力也会被发挥出来,就像打乒乓那样,熟能生巧。

戏里有大量的新闻片段,也有很多关于总统被刺杀的事件,可是可能不是美国人,不大能体会其中的含义。

开头和结尾,都能巧妙地贯彻出生命转递,流缠不熄的循环。那片羽毛,Forrest Gump重新带孩子上学,更不用多说,那经典的“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ll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然而全片让我觉得最有智慧的一句话是,生命到底是不停受风摆布的漂浮不定,还是有一个注定的落脚处?可能,这两个同时正在发生...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Slumdog Millionaire 迟来的反应

不是我要臭美Slumdog Millionaire横扫奥斯卡大奖才来大大地赞美一番,而是看完这部戏以后许久,我都没有办法冷静地去分析思考这部戏。就算过了很久到了今天,我还是决定用感性去记载这次的观影体验。

好久没有这样,看完一部戏后,我和朋友你一句我一句美言直出,似乎它的优点数之不尽,又仿佛太难以置信有此好戏。其实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了,证明你已经深深地爱上它,所有的细节,有发现的,没发现的,都成了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所谓“请人眼里出西施”嘛。

我确实被它给慑服了。不仅其娱乐性让人在欢笑中忘了自我,还有那丰富有力的摄影让我也投进戏中,大脑根本无暇观察思考。我最记得也最令人振奋的是在戏开头不久的那场警察追逐戏,不只有画面上名副其实的“鸡飞狗跳”,还有构图3/4是污浊的墙和垃圾河,还有用音乐和节奏甚好的揭开住宅区的top view。这场戏不但流畅和充满娱乐性,也一次性把印度的slum area赤裸裸地展露世人面前。看报导说,导演在执导这部戏的时候,看了几部经典的bollywood戏,尤其这场追逐戏以Black Friday 的12分钟警察追逐戏为重点参考,难怪做得那么传神!所以做什么都好,事先准备功课是必要的基础。

除此之外,有些人没有发现在厨房里哥哥Salim在一堆垃圾桶里寻找用过的矿泉水塑胶瓶罐,其实是重新用过,装了水喉开出来的自来水后,把瓶盖盖上,还用白色的液体涂在盖缝之间,变成像新的一样可以再拿出去出售。有些人没有发现是因为当时Salim是一面做这个动作,一面和弟弟谈话,这个动作是那么地不经意,可是仔细发现的话,它又透露着另一个有关于survival的讯息。

当俩兄弟从火车跌下来的时候,不只看见他们全身翻滚落地,镜头还特意特写他们脸部被尘土掩盖的模样,更贴实地描述了那种窘境。

总的来说,就是这么一点点,一点点的小细节,让我佩服导演每一步小心翼翼的抉择和决策,也让我致敬给整个制作团队,他们的用心看得出来,Slumdog Millionaire 拥有超越交行货的水准。很多人成了这部戏的支持者,也很多人为它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感到欣喜万分!而我,也因为这套戏在网络开始搜索关于Danny Boyle这个传奇人物...

Wednesday, February 18, 2009

Benjamin Button 倒退的人生

听很多人大力推荐Benjamin Button这部戏,安排了好久终于有机会看了。

长达近乎3小时的戏,让我一次过经历了笨先生传奇一生那沉沉的无奈。

大量的人物对白,被动的人物个性及缺乏冲突的戏剧所带来的故事无力感,让我几度昏昏欲睡。本先生是一个甘于接受自己为倒退成长的人,默默地承受他的命运。被动的人物面对困境和挑战的时候,不会采取行动改变,没有行动对抗客观环境,就会缺乏冲突和戏剧。在这样的背景下,笨先生还被安排到海中去飘泊流浪,更是一个极不让人引起兴趣的职业。

改编自小说,镜头里还常出现写意的画面,营造出内敛的诗意。整部戏的调调就是那么地缓慢、不exciting。在这样的情况下,周二的戏院里还坐满了人,大概是被外面多少大力拍掌赞好的人推荐要看。可喜的是,这说明了现在的观众除了要被娱乐之外,也不排除接受有意思、有反思、有生活哲学的电影,纵使它慢慢的,纵使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有和那个某某人长话连篇的那场戏,纵使你不知道到底还要看到他活到几岁,纵使以后你不记得故事却只记得那被雷电闪到的x先生…

有几个安排觉得还不错的。笨先生在老人院里长大,这里能够提炼很多关于生老病死的议题。笨先生和太太因岁数太大而要离别时,让人体会到,其实两个人能够一起走到老也是一种幸福。而故事松松地走到最后,俩人却又巧妙地交差成一个老的,一个少的,就像当初一样。而人小和老的时候,外在和行为又有那么多的相似点。最令我难以忘记的是那“如果”情节,诉说的真妙,每一个如果都没有人能够安排,所以佛家叫作“机缘成熟时…”而最后一段自白说,有些人注定当水手,有些人注定当艺术家,有的注定当卖钮扣的,有的注定唱歌…让我想起有人告诉过我,人生如戏,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舞台里都有自己的角色去扮演。而我常常会想,这个舞台就是少了导演,告诉我到底我的角色是什么?

另外,Brad Pitt的演绎算是上等吗?觉得他从头到尾都一个样,除了老样的时候比较逗趣之外,其他几乎没啥情绪可言,尤其是船长死去的那一刻,他依然那么地处之泰然。是因为角色关系吗?

总而言之,个人喜好排名,Slumdog骑在Benjamin之上,因为Slumdog 让我stunned 到一下下,而Benjamin却没有多少亮点能让我记得。

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今年情人节

今人的情人节,我特别没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上。有点奇怪,可是想来是这些日子太会想,想到一个地步,便会释放成什么都不用再去想了吧?

电台媒体等今年都围绕在“单身也要幸福”的主题上,就觉得有点好笑。如果单身你快乐,那也不必其他人来大肆同情你鼓励你,单身没什么不好,单身也要开开心心。如果你单身不快乐,积极的就去找你那一半,不积极的就等待你的缘分出现在转角处,也没什么好怨的,总不能刚好自己单身而不爽别人双双对对吧。

而羡慕别人有伴侣的,往往想象中的浪漫是两颗心契合在一起,从此以后面对大风大浪也能携手度过。然而现实中的婚姻,却埋葬着多少的“孤魂野鬼”...中年危机的男人怀疑枕边人是不是最适合的人?女人发现丈夫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甚至也不是那个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了。婚姻中变质贬值的东西何其多,那种落寞又何尝是你们所能想象和体会的?是不是有葡萄酸酸的味道哩?可是这是事实嘛。我的意思是,其实单身和双身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必有其利,必有其弊。所以,在什么阶段就享受什么阶段,没必要去过度的羡慕,过度的投入。我还是,相当推崇家庭生活的。

最近还流行一个理论,什么“失去爱的能力”,仿佛是现代人的文明病之一。生存在利益争斗的环境里,人与人愈渐隔离,以至于无法培养建立和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什么最可悲不是身边没有一个人,而是身边一直换人,可是你却知道,没有一个你懂得爱。我在想,其实爱是需要学习的吗?爱不是在我们自呱呱落地,和母亲就有的一种本能吗?看到老人小孩遭遇困难悲天悯人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为什么越来越发达,就越来越多怪理论?

最近听到一个很好笑的趣象。现代父母过度保护,所以孩童在幼儿园里,不可以吃水果,吃了会生病;不可以玩泥沙,玩了会肮脏;不可以玩滑板,跌下来会受伤...一切保护措施做好了,咦,发现孩子怎么笨笨呆呆的。然后台湾出现一种叫什么“综合感官训练”,教育配套说得天花乱坠,结果父母快快报名每月给2000元让孩子去参加。做什么呢?抛球,滚爬地上等等类似全身运动。现代人就是需要点什么包装,有理论,有科学,有数据。东西丢到你就要闪这个简单的反应他们快学不会了,因为妈妈从不让东西丢向他。原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都快抹煞光了,然后才来花钱去弥补。这种本末倒置的东西,现代人类很喜欢玩。

所以,如果你发现你没能力去爱了,那么就该回家好好地爱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这是一个随手可得的最佳训练场所。再说,只把眼光锁在俩人相处的范围上,可能你会看漏很多东西。如果把恋爱扩展至家庭观念的话,就会多一份责任、担当和踏实,那么恋爱就会缩小变成只是一个生命过程,不至于那么地自寻烦恼。哦,怎么突然严肃起来,哎,应节应节顺便谈情说爱嘛...

反正对我而言,今年情人节唯一的不便就是,平常周一至周五我闲着要找人出来人家做工不方便,难得到周末了,可个个却被约去庆祝情人节了,平白浪费我消遣的一天。:p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静距离 Someplace Quiet

介绍大家一个新的创意空间- 结合音乐、漫画、影像的网上短篇故事,免费下载!
http://someplacequiet.com/

师奶本色

今天有幸经妈妈的一位朋友带路,我们到了一个超级批发商店,专卖家庭厨房用具给批发商的。也就是说,平时我们这些零售消费者,是不许在那儿买东西的。但是今天是有专人带我们去的。

天啊,这简直就是师奶的天堂嘛。平常我们在百货公司都必须尽量阻止母亲“靠近”厨房部门。今天见到这些价廉物美的好东西,真是什么都揽不住了。这些超级批发商,售卖的价钱,让人最兴奋的境界,是只有巴刹价钱的十分之一!没错。小东西诸如衣夹1打卖1块、琐头1个1.10,汤匙1个0.18…真的,在师奶的眼里,跟免费其实没什么分别。看着她们俩一唱一和的歌颂着有多么便宜,真的是太有趣了!

师奶的逻辑有几种。平时没啥用的东西,要买。因为,到时要用的时候,就未必卖了。根本没用的东西,要买。买回去才看看有什么用。最重要的事,这么好的康不买白不买,太浪费了,哪能对得起自己?所以,在那种激动的情况下,凡事拿下了再想理由吧。

新一代的人讲究贵一点但实用也不要cheap cheap的烂货。师奶对这又有一番见解了。我买这里十个等于外面一个,就算我换十个吧,还是值得。再说,外面卖也未必就耐用,不也都是从这超级批发商卖出去的嘛。再说,几毛钱的东西,可以供你用几个月,也算是那样了,夫复何求哪?看她们俩过瘾地比较来比较去,我在想,这真的是他们老公永远都不会体会到的。

抢购了一小时后,妈说,现在我空着肚子来,所以饿了要走了。下次我吃饱了再来,肯定扫更多。

回家了一段时间后,以为事情已经冷静下来了。哪知,妈突然又在说,你知道吗?那个碗才7角哩!大概在扫的时候也已经来不及看得清记得住那些价钱,回来以后还在沾沾自喜,难以置信这些惊喜连连!我真佩服她得说,你不会明天一大早起来,还在跟我比较它怎样怎样便宜吧!?

我说啊,男人以赚几十万为荣,女人以省几块钱为乐,上天就是要这么匹配,一个家庭才能完善地守住钱财。赚钱的老公配奢侈的老婆,家财万贯也必坐吃山空。省钱的老婆配不赚钱的老公,柴米油盐皆是哀。

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樱桃的滋味》



人们一般会区别商业和艺术电影,是因为它们都有其相当明显的象征,容易让人辨别。

商业电影故事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结构以需求、冲突、解围这三个act作准,有时还会标准低地出现在每30分钟以后。这些被时间证明了有效的说故事法,因而成为主流电影的框架。人们了解熟悉它,犹如明白车子有四个驱轮,它的速度快,可以带你抵达的地方也能够预算,乘坐着它,舒服自在,很有安全感。

艺术电影就不一定了。像用双脚行走般,有些人觉得累,有些人觉得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有些人觉得像在找路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达到目的地,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像想象中那样。长镜头、持久的镜头,充满诗意的空镜、重复的对白、不被催促的节奏、近乎写实的纪录,是新浪潮另类艺术电影的身份证。这些东西,看似容易玩,却不是人人玩得起,对那些刚要学习制作这类电影者而言,更是常有做作之嫌,弄巧反拙。

阿巴斯是伊朗国宝级的导演,和本地导演Yasmin巧合地都是广告导演出身。阿巴斯的作品获奖无数,如《何处是我朋友家?》和《樱桃的滋味》。这些作品的主题都很简单,故事发展更是一线下,人物只有一个动机,而故事就会顺着这个动机往下发展。

《樱桃的滋味》讲述一个想要结束生命的人,四处找人替他收尸。因此,来自各阶层的人,与他不断对话。开始看时,的确会陷入一种不知所云的迷糊状态(警告:别再打瞌睡的时候看)然而,慢慢地,生命的现象就具体起来了。最后,他有没有死去?和大多数艺术片一样,结局往往不是一个答案。然而过程中让观众玩味的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已经让你满载而归。

重复的对白,是我一直都想不明白的。是因为那个民族说话本是那样?纯粹纪实?(因为他们还讲得很自然)还是为了重复强调那些话,好让你洞察那些话背后的意义?当我发现本地有些独立影片也采用那样子的重复对白时,总觉得挺不自然,因此我比较相信前者,但仍有待证实。在两个人对话时,镜头也常只是锁在主人公身上,颇能凸显其一个人寂寞的世界,以及像是和自己对话。

很多人说,电影就是说故事。可是,《樱桃的滋味》更像是一个哲学家用影像来阐述他的哲学。上上下下的乘客,和车子不断绕道的景象,其实就是生命旅程本身的一个浓缩版。里面有一个寓言故事,很有意思。有一个土耳其人去看医生,他对医生说:“我整身都痛。当我用手指轻轻按我的头时,我的头就痛;手指按肚子时肚子就痛,按手臂时手臂就痛,按背后时背后就痛…” 医生检查后,说:“你的身体没有问题,是你的手指断了。”生命没有问题,是你看待生命的心有问题。

有人说,影片不须以商业或艺术来区分,只有好与不好的。如果你问我,《樱桃的滋味》好不好看,我会说,它不是很好看,可是它是一部好片。

惊喜

我不喜欢一层不变的生活。因此,让我再喜欢的工作也好,也不可能让我就这样一辈子把头埋进去的做,以至于失去家人、朋友、还有自己的生活。

我喜欢为自己的生活营造惊喜。申请一些七奇八怪的工作、参加比赛...寄出去以后,然后忘了它,然后哪天忽然有人来通知我了,那就有惊喜罗!我不善于出去和人交际来往讨工,因此在最没有东西做的日子,我最起码也会做这些...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我明白,最起码,要播种,才可能发芽。总不能空有理想,而没有行动。

虽然现在生活平平淡淡,但我似乎在等待些什么,也似乎相信那一天即将到来。有人说,生活由不得你规划。申请的一箩筐,可能音讯全无,可是一个平常你没什么打交道的人,忽然或许就会给你些东西做,生活其实有时候就是那么地没办法预算。所以我也渐渐地学会,珍惜当下,把握空闲,明天可能你会开始忙,谁也不知道。

米雪在拿奖时,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来,所以每一次我都尽力做到最好。”这个态度,我喜欢。

认真过生活的人,上天不会薄待你。

而在今年的6月,我又得到了一个惊喜。朋友计划的出国旅行,竟然成行!有些事情,我永远学不会怎么做,怎么做也不会做好,可是朋友很有本事,太感动了...

如果有什么可以用“不顾一切”来形容我,那肯定是出走旅行了。怪不得有人说,体验生活才是我的人生目标...嗯...是吗?

Friday, February 06, 2009

Dream Job: Film Director

“Few film directors, including George, are in the business for the money. It's this tremendous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This thing outlives you. Long after you're gone, there will still be this piece of work people can look at and hopefully appreciate."
Making Movies

If you can name a movie director off the top of your head, chances are it's a member of the Hollywood elite who earns massive sums of money. Yet for every Steven Spielberg or James Cameron there are hordes of lesser-known artists, happily hammering away at their craft. There are all kinds of movie makers, just as there are all kinds of movies - major motion pictures, independent films, cable movies, documentaries, sitcoms, TV dramas, and more. Some directors make excellent livings while others just scrape by, hoping for a lucky break.

In reality, making it as a director has much more to do with hard work and talent than with luck. Take George. In 1994, when he was 25 years old, he made his writing and directing debut with a dark comedy about the inner workings of Hollywood. In the movie industry, this is a monumental victory for someone so young, but while success came early for George, it didn't come easy. It took seven years slogging away in the film industry before he seized his chance to direct.

A native Californian, George caught the film bug early, and by the time he was 18 he was interning for some of the major studios in Los Angeles. "Basically I was doing full-time work for free," he said with a laugh, "but I stuck around and worked hard, so eventually they had to start paying me.

After several years of paying his dues, George became an assistant among several high-profile producers and studio executives. The connections and experience he developed there, as well as the encouragement of a fellow up-and-coming director, eventually got him behind the camera. "It was tough," he said. "No one wants to just give a first-time director a movie, but I wanted to tell this story."

Raising independent financing through various means, he got to do just that. "My first film was made with little money. I earned nothing, but it was an investment in my career. Thankfully the film turned out well." While his debut feature didn't score big at the box office, he received widespread critical acclaim which gave him the credibility he lives up to today.

Now 32, George has directed two feature films, a TV pilot, and guest spots on episodic TV shows. Which should mean he's rolling in the proverbial dough. Or maybe not. "One of the toughest parts of the job is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George said matter-of-factly. "You don't know what you'll be making year to year." In 1998, he cleared a whopping mid-six figures. Last year, however, he only made $10,000. "It all depends. You could be making $50,000 a week on one show, then the next you're doing for free because you really want to do the project. The philosophy is, if you keep doing what you love, eventually it will pay off."

Few film directors, including George, are in the business for the money. "It's this tremendous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This thing outlives you. Long after you're gone, there will still be this piece of work people can look at and hopefully appreciate."

The majority of directors in Hollywood work outside the classic notion of big-studio filmmaking with hundred-million-dollar budgets and six months to shoot in some exotic location. A typical cable movie, for example, costs $3-$4 million. That translates into a grueling four weeks of pre-production, four weeks of shooting, and four weeks to edit the pieces together. "Actually shooting the film is the toughest," said one veteran film maker whose credits used to include big-budget feature films but now hover in the cable movie zone.

"You wake up each day knowing that there are only so many hours to cover so many scenes, and even if all the technical aspects hold up, the camera angles, the lighting, the sets, wardrobe, hair, make-up, the actors…, you can't anticipate the kind of absurd thing that could grind the entire production to a halt."

Such as? "I've had to stop shooting for anything from hurricanes, to a food-poisoned crew, to a lead actor getting hideous cold sores. The fun part is trying to explain this stuff to the executives."

From the moment a film goes into production it is the director's job to oversee all the technical, and creative details, while still holding firm to the story he or she wants to tell. For every director, seeing the finished project on screen is the ultimate high.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 is sitting in the back of the movie theater and having the audience laugh at something you've created," George said, then added, "hopefully laughing with it, not at it."

- Audrey Arkins, Salary.com Contributor

09年的开始

09年的农历新年团圆饭,怎么团,也不会圆...

我在同一个行业圈子兜转,怎么兜,也转不出一个春天来...

我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移情别恋。

在电视广播沉浸得愈久,越是更多的事情让我不那么喜欢,比如这个行业的创作氛围,这个行业的从业员...就像喜欢他却又不喜欢和他住在一起。这很矛盾吧...

回想过去,很享受和朋友一起拍短片的过程。可是如今,想参与电影制作依旧是个让我摸不出门子的梦想。我似乎没了办法,没有了拼劲。我不想要放弃,应该是说,不想要放弃去做影片,如果那不能是让你讨饭的事情,不必强求要拿来换银两,也许,就应该无论如何,平白无故地做下去,就像当年一样。

无非是求个饭碗嘛,总是有人会对我这么说。所以我不是很执著的。有人说我一错再错,硬是踩进了这个无底深渊。我问自己,都错了那么久就错到底好了...或者说,其实要我做别的事情,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虽然,现在也没有做得很好。

好捆...好捆...

Tuesday, February 03, 2009

Cast Away

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懒惰的。就像观看影片之后该写的反思,总是拖了又拖。终于不想再这样没动力的日子里,手脚兼脑一并瘫痪。

最近朋友间传染一股“包好看,不好看卖回给我”之风,而我那天中招,买下了Cast Away这部好戏。许多戏早有听闻,但很多时候有缘无分,没有看到。

好,结果你赢了,我不会卖回给你,而且第一次决定这将会是我再重看一遍的戏。戏里有很多意外之外的地方,显示剧本的用心。在飞机上,当Chuck走进厕所的时候,镜头移向那小时钟,以为这时就会看到小时钟开始晃动,可是没有。我在等待一触即发的那一刻,想不到用了Chuck专心看他手指的那一刹那,忽然爆发。如此的反差所营造的戏剧张力,果然厉害。其实,现在许多影片都喜欢用这种刹那间发生的手法(“忘不了”巴士被撞的一刻),营造anticipation 的做法早已过时。

在孤岛上无援无助,一般的人,一般的故事,只有等待外面的船只来打救。所以第一次Chuck看到船灯时,可能你会以为他有救了。结果没有。最后Chuck如何再创生机,又用了另一套方法。

事隔多年,Chuck当年的女友,已经结婚生子,她会怎么抉择?故事转折了又转折,让你怎么猜也猜不着。前面剧本的别具心裁,已经让你心里有底,这个故事的结局不会像普通那般皆大欢喜。

而导演的纪实叙述法,尤其让我眼前一亮。整部影片嫌少用上音乐,一切十分朴实。雷雨交加的深夜里,无声的浪涛汹涌的和鲸鱼等触目惊心的画面,实叫人感受深切。在大海中,每当晨日重现,我的心就会跟着喘一口气。

在看戏之前,我已经在问,究竟一个人在岛上,他会怎么演。没有交集的对手,没有对白,这戏该怎么做下去。会用flash back 的方式吗?灾难莅临前的深情温暖总让人推测以后这些片段肯定被拿来回忆回忆,煽情煽情下(就像“太极旗飘扬”那样)在孤岛上会不会切回女朋友那里的焦虑或生活?没有,导演一如真实般的诚实铺成一个人在孤岛上的那种生活。结局之时,你便会明白这个安排是对的。白天黑夜交错,没有fade in fade out,没有了开始、结束,没有了时间这个概念,仿佛就这么掉入一个永恒的光圈里,持续地走着……因此,我们跟着主角四处讨活,有时和他一样无聊,有时和他一样无奈。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逃离,我们也不知道。生活乏味可知,直到他弄出火来,我们的心情才开始跳跃起来。

Chuck的好朋友Wilson这个角色安排得实在太棒了。其实主角不只在生理上需要物源的支撑,在心理上也需要另一个人的支持。没有了Wilson,我想Chuck早应疯了。也因有了Wilson,Chuck的情绪有了起伏,为电影增添精彩。虽然Wilson只是一个stupid damn volleyball,那一幕Chuck费尽一切在大海中想把它找回来的时候,还是令人动容的。能够细心地洞察到人类心理的那股需求,让这部片子更回到人情味的那一边,而非纯属adventure。

Chuck和女朋友见面了,却没有像一般那样音乐沸腾,情绪激动到顶点,两人相拥而泣。淡淡地,无奈地,这四年来一切都已经改变了。各自都在整理自己的思绪……上天总爱弄人,没有人想要的,却已经迫不得已。这样的慢节拍使观众的情绪也在铺成着。直到女友看着Chuck再一次地开车离开,我想,四年前他就这么在车里道别离开,而且你以为他永远都走了,现在你会让他就这么在你眼前再次地离开吗?结果,二人心底的那股爱终于涌现,观众心理的铺成已暗流汹涌,虽可能不会像看连续集般扯纸拭泪,但是就是又酸又痛。尤其Chuck说,I love you ,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正因为故事里中间的描述专注于Chuck本身,女友Kelly的蜕变更显得真切。而那一部车所引发的四年前四年后的情绪才会生效。

你希望他们开着车离开过着永远幸福的日子,可偏偏这是一部诚实得要死的片子。他们的爱,也许只能凝固在四年前的那一刻,如此而已。

导演纪实的手法,是因为这部片子还是本身的因素?看来必须看看Forest Gump来寻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