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9, 2009

I'll Take It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应该是夕阳无限好,幸好有黄昏。没有了黄昏,怎么能看到美好的夕阳?-陈怡安 《稳实安命》

一本充满哲学的书,在心中泛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然后渐渐平静,然后变得安静,然后好像很美,然后有一种无源的喜悦。

大把时间的好处,是你不得不对自己诚实,还有碰触到平常感受不到自己的那一面。所有的喜乐哀伤,自私大爱,优越卑劣,顺境逆厄,翻开了,并带着温和的心,一一收下了,因为你们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自恋

在这个价值混乱,外境瞬间替换的时代,很多人找不到自我,找不到所谓“自己”的定位。我是谁?我该做什么?这样做对吗?好吗?为了应对虚幻的外境,这些的问题似乎答案也永远改变,永远找不到。

在这样的局势里,“自恋”-其实是一帖自保的良药。自恋,是对自己爱护有加,相信自己,它表面看起来多么地容易,但其背后隐藏的心境,却可能是有些其他人一辈子都无法栽培和孕育的。不管他在对这个世界未认识之前还是认识以后,都保持着一颗对自己爱恋得如如不动的功夫,谈何容易?但恰如其反的是,自恋的人通常不以为这有多困难,因此在我看来,自恋多半是与生俱来的,而这个与生俱来的恩赐,很可能使其一生扬帆顺畅。

使其一生扬帆顺畅的不是他不会历经大风大浪,而是他那内在的过滤制度,使那些在别人眼里,看似困难,看似挫折的东西,变得微小,或变成另一种意义。别忘了,自恋的,就是感觉自己很厉害,既然自己很厉害,就没有什么东西难得倒他。使其一生扬帆顺畅的是-凡事笑傲度过。

自恋的人是single minded的。许多复杂的事情和过程会被他简化,因为他的目的只是要表现自己好的一面。他很有自己一套自我认同的内在架构,使其在漫长的岁月,也不必对社会庞大的制度系统交待。学校考试分数高不高,别人讲他这种族不厉害,都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只要,觉得自己够好,就可以了。怎么能这样呢?他 就 是 可 以 这 样。

从内心来看,自恋的人不懂得什么叫negative talk,从来不会和自己说自己的坏话。他只会懊恼上天怎么这么不公平,尽给了他过人的智慧兼独特的外表...这个保护层扩散至外的时候,它就能把外来抨击贬嘲笑的声音一并谢绝在外,只有好听赞美表扬的话,一一吸收,储存到自己的能量库里。他常记得的是,自己有什么优点,过去有什么成就。哪怕是20年前的事,只要娓娓道来,那面上的容光焕发和洋洋得意,绝不比当年逊色。越被赞扬,就越能做,越能做,就越被赞扬,这些能量就像滚雪球般的累积,使他感觉越来越好。

一个对自己感觉美好的人,自然信心十足。或许他太明白,因为太多人不够自信,因为太多人更愿意遵从,使其相对占据优势。他涉猎广泛,各个领域略知一二,但拥有举一反三的小聪明,于是逢人皆能侃侃而谈。甚至成为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只要下一番功夫便不是问题。

自恋,如果加上幽默-那是能量,加上快乐,这样的生命是多么地令人悸动。当现代人迷惑于尘世的各种悲哀而汲汲寻找生命真谛等之时,有些人靠这两种东西,走完了简单,但不容易的圆满人生。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My Favourite Song - I Wish You Love

Versions with different taste:

Lisa Ono
first version that I've heard
warm and blissfu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PVYqb7fPKY

Michael Buble
that kind of vocal so rich that it stands out even with minimal instrument
nostalgic, like the 50s 60s
and your mind flows like the wind in the ai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zi6ED776Iw

Rachel Yamagata
very feminine and lovely
sounds like a film music capable of creating visuals in the mind
so much pain and memory in the inner side of the hear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k5uf9hva6M&feature=related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Spot the Difference

报纸上常一起刊登两种游戏-一是训练左脑的sudoku,一是训练右脑的spot the difference。爸爸常笑我玩小孩子玩的spot the difference(因我怀疑我几乎没有左脑)。但在这般孩子游戏里,静观眼睛脑力的运动,也能有有趣的发现。

Spot the difference 主要观察两图片上的差异之处。一遍又一遍地看图,才发觉脑是怎么运作的。有时候,用眼睛把图切割成碎碎的一小片,你会发现小块的东西,却可能无法察觉大块的差异之处。再把眼睛设定的框框放大,才可能发现大块的东西。而为达到最终的目的,寻找所有大小的差异之处,则是在这样视线的放宽缩紧反复的过程之中才能做到。

电影看第一遍的时候,容易留意单个眼神,单个镜头,单个情节,那是细节。而要看很多遍之后,或许才能分解整个剧本结构,或演员由头到为演绎的起伏线,那是大局。看了很多次的《无间道》,那天视线终于放宽至故事剧本结构上,别有一番体验。

有些人可能天生观察入微擅于雕琢细节,有些人可能天生着重整体结构,能辽望大局。两者兼能者,才能真正地掌握全局。

Tuesday, September 08, 2009

Devil & Angel

Do not allow devil to plant hatred in your heart, because he/she doesn't matter in your life.
Remember the angel's kind smile, as he/she is going to bright up your day. :)

Thursday, September 03, 2009

小人物 大人物

帮一间大公司弄corporate video,除了平常的工作烦碎的事情之外,好玩的是可以看这种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人物如何在一起工作。

小人物,扭扭捏捏,明明毫无头绪,却硬要扮老大。所以,会讲那些很大气的话,不过多数是废话。大人物,惜字如金,外表看起来毫无“气派”,但开口句句是重点,我们说,这才是真正的老大。

小人物,别人还未质问,自己已经在心里犹豫千百回,以致常常发生恼人的出尔反尔的事。大人物,你问他三次一摸一样的问题,你企图左右他,但他如如不动,稳如泰山,steady steady。

小人物,会要你做十件不能解决问题的事,累人累己,大人物,只做一件对的事-可以解决问题的事。

小人物,不懂扮懂,老在非自己知识专业领域范围内挑骨头,大人物,因为博学多闻所以明理。

大人物,还有一种不令人注意的特质-聆听。因为他的静静聆听,你感受到他的能量,并且留意这个人的存在。

这天,大人物的出现,犹如神仙下凡,短短一小时内,说了三局举足轻重的话,结束了一整天的折腾。事情办完了,大人物还得请小人物吃饭,因为他们劳苦功高。小人物等了那么久,也就等这么一餐嘛。曲终人散,不禁摇头轻笑,怪不得啊,我们总说,怪不得啊,他是老大,他们是跟班,因果一目了然。

Tuesday, September 01, 2009

《杀人犯》-《Orphan》



总是这样后知后觉,同一天买了两场戏票,才发现正是报章上所说的极度相似的《杀人犯》和《orphan》。好吧,也真的挺难得的,就看一看同一块木料,不同的雕工师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

之前就有听说《杀人犯》将又会是郭富城另一巨作。看过他演的《父子》、《C+侦探》,所以对这部也有期待。

但结果是,纵使对其故事一无所知,这部电影不仅没有惊喜,更令人失望极了。我们常说,没有镜头美学,就只好看演员演技;没有演员演技,就只好看故事剧情。这部戏,真的把我推向了最后一关,而且连这最后一关也几乎无法把关。

对一个惊悚片来说,镜头其实占据着极大的关键作用。但这部戏采用之镜头没有帮忙说故事之于,也缺乏韵律感,使之节奏严重拖慢。不管主角在探查,还是在展示恐怖画面,镜头皆平平无奇,毫无精彩度可言。好,再来看影帝和众演员的表现。由于其他的演员表现黯淡,相对地使郭富城在戏里看起来似乎有些过火,甚至有时候觉得他很可怜,因为别人不能给他戏,使他冲动疯巅起来显得尴尬。众演员同台对戏的时候,整个画面和感觉就是不协调。尤其是他老婆,孩子,三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心想,他们是没人了,硬把三个没有什么“connection"感的人堆在一起。那翻版林志玲,每每表现感情戏的时候,都令人发笑。她的情绪演绎根本没有办法持久发酵,以致于我无法忍受给她哪怕多一个frame...(不要这样,人家也是新人,你也会有当新人的时候)。本来在剧情里如此扎重的一个角色,从不理解到最后的誓死相守到底,到为其牺牲,原本是很浪漫很感动的,可偏让她演得就像狠狠砍走了戏的一支臂那样,令人心酸。然后那个小孩,一开始就不明白为何找个完全没有童感的小孩...哦,原来为了剧情需要,但同样的,这小孩除了有老成的样子,也不怎么需要演了。

摄影没了,戏也没了,就只好看它故事要讲什么。故事进展缺乏推动力,而且前半小时铺排的所谓“蛛丝马迹”,让人以为他是凶手的戏码,实在大费周章而与故事剧情的后半部已经毫不联系。小男孩忽然现身说法,把事情来龙去脉,非常连续剧似的配以画面讲故事,平铺直叙的揭开了所有的谜。基本上,观众根本不需要动脑筋,而这样子,其实是不好玩的。在所有主干都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便试图寻找其他可圈的地方。但是,令人同样失望的是,音乐也显得虚弱无力,特别是在郭富城与另一探查员第一次回到现场的时候,他举头观望高楼,音乐在这部戏里,亦无法为“悬疑、惊悚”这方面添色。嗯,没什么可圈了,朋友开始给予如“这个海景很美侯?”这样的comment......散场后,其他观众议论纷纷,“这本来是个好题材...可是就...就...”不错,好题材啊,就像至上的面粉、鸡蛋、牛油等,混在一块儿,不小心做了个烂蛋糕,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吃不下就是吃不下,没人理你用多好的材料。最近听到一句话说得好,“成功的人有说话的权利,失败的人没有解释的余地”。(这句话,是讲给自己听的)

好了,在带着满心受创伤的情况下,我们猜想,下一部“orphan”又会怎样呢?

恭喜,《杀人犯》里没有的,在这部影片里全都回来了。首先,它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渊源的好莱坞式的好剧本。They always know how to get to the audience.故事推陈循序渐进,节奏越走越快,到后半几乎没有喘气的机会,它的power就是这样排山倒海的来,它不只让我失望,甚至让我觉得绝望,绝望的是,你觉得这家人难以逃出生天。小女孩的无辜童真与后来的残酷邪恶形成的对比十分强烈,层次分明,其说服力,让人不禁为这个年轻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面貌感到担心和心寒。

有时候,你被吓,有时候,你被骗到。戏才开场不久,就来一个流产的视觉震撼。过不久,女主角在厕所里,镜头从背后前进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惊悚桥段”下次还会被再用到。在这些小东西上,在你猜测,与导演给答案这样的循环之间,就这样产生了投入感。观众就喜欢这样,和戏里背后操作的导演较量,过招,你给我一点,我给你一点,这样才好玩。在一些小细节上,如孤儿院安静的楼上,忽然一群小孩高呼,和在草场里,残旧的铁链空镜等,都巧妙地成功营造出惊悚感。

母亲的角色十分讨好。作为一个母亲,为孩子紧张兮兮,以至遭人误会,十分合情合理,而值得同情。这也是为什么,但观众已经知道小女孩是坏人而戏里的角色还不自知的时候,我们替这家人担心、紧张。甚至到最后一分钟,从天花板跃下以挽救孩子的性命,这个角色是可以打动人心的。

甚至是小女孩用以攻击他人的方式,不仅以生理暴力,还以心理暴力,从而展示精彩度。从头到尾不停杀人不会有什么好看。可是小女孩挖掘一个人的心理创伤,揭示一个普通妈妈的人性缺点,其效果绝不比她行凶时来得逊色。

哦,我怎么可能忘了剪接与音乐的功劳呢?还记得那一幕心里医师一面平静描绘小女孩的性格,一边女孩失声狂喊,声效和画面上的对比剪接,造就了精彩的一幕。而低沉不抢镜的音乐,不时暗地里营造了那潜伏的意味。不只一次听人说过,最好的剪接、音乐,是不露痕迹,以致于你不懂去哪儿把它揪出来讨论。

层次、起伏展现精彩-套在我所知道的各个艺术表演领域,从说话到音乐到电影,几乎都是个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