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9, 200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lSOyjakPCI

上次朋友点这首歌,让我看到这个很有意境的MV。
旋律这么沉缓,画面却那么快速流动,更章显其情绪之张力。

很像出走的那天,看着窗外无数的灯柱急速地往后退,像过去的那些1085个好日子,瞬间明白,皆即已成过去。而你,会含泪,还是微笑?


Tuesday, October 27, 2009

生命的转变

你可知道我们怎么知道母亲肚里有个生命?

才知道,当婴儿初初产生的时候,可能不到一公分长,但是扫音波的时候,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小点,不停地闪烁。那是-他的心脏。看着跳跃的小星光,母亲感到一阵生命的律动。

然后他出生了。像个小猫,小巧得可以卷卧在母亲的一只手臂里。
然后一寸一寸地长大,这时一只手已抓不住他。他还会偶尔爬到母亲的被上像狗儿那样翻滚蠕动。

然后有些日子,像打快的影片般,模糊而快速地闪过去,有天母亲醒来,发现必须抬头看他,这狗儿竟然长得高过自己了。他再也不会在母亲身上翻动,母亲也再无力提起他。

慢慢地,母亲一天比一天弯腰弯得更底,也许就到他背着母亲去看医生了。

孩子,从一点划成一个人,父母亲从强壮到退化。有了孩子成长的对照,父母亲更体会自己长成、衰老的过程,也更深刻体会身体生命的转变。

Friday, October 16, 2009

如果失落感也是一种美

以前辩论的时候,要定义“艺术”或“文学”、“美学”这类东西的时候,总逃不过“真、善、美”这三个关键字眼。

的确,艺术能把一切看起来丑陋的,不好的,变得优美而另人着迷。比如,“凄美”,凄美凄美,能又凄凉却又很唯美的,只有艺术做得到。所以为什么看电影making of的时候,演员总会苦诉,那么冷的天气,掉进冰冷的湖里直抖擞,还得姿势优雅地做那淡淡惆怅的昂头神情,加上飘着雪的天,看在我们的眼里,所有的寒酷、身体的煎熬都被不见了,剩下演员脸上的痛苦,竟变得有那么一点的美。

在 "The Private Lives of Pippa Lee" 这部电影里女主角演绎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她脱俗的美丽,那么地令人着迷,叫人不自觉地探索她的魅力。过了几天,我终于明白她演的--是一种失落感,她的灵魂里就是弥漫着一股失落感。如果失落感也是一种美的话,Pippa Lee 她美得动容。

隔离感

你曾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在夜里静静地发呆-忽然好像在星际的边缘,远看这个星球,似乎和所有的人和事,那么遥远。

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矛盾的。一个婴儿诞生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被爱满满地包围,快乐地成长。与此同时,每个个体却又是单独的,因此偶儿和自己以外的人有种隔离感。于是,常常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小时候可能因为父母不给你开生日会,气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然后忽然觉得自己和父母瞬间有点隔离。但是长大以后,真正地成为成人了,不是每次靠撒娇闹别扭就有人会理你,于是这种隔离感愈演愈烈,或者说,我们终于理解到,什么叫作真正地“独立的个体”。

疏离感和隔离感毕竟是有分别的。曾经住在一起的室友可能很亲密,但毕业后各奔东西,渐渐地疏远以后,可能产生疏离感。然而,隔离感有时后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在实际具体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很近的时候,两只手触碰中间却像有一道玻璃墙。这种感觉同样很矛盾,即便是感情上和道理上最亲密的人-亲人或爱人-每天的饮食起居生活在一起-也偶儿会有隔离感。所以不难理解,情侣间的感情维系,来到隔离感长期存在的时候,变得那么无力与无奈。

这情绪上几乎没有太大折痕的隔离感,是一种微妙的感觉。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重感情的人

重感情的人,都是不愿回首的,不愿回首的不是那不堪的往事,而是那些美好的事。

重感情的人彻底地明白,美好是会结束的,固然美好是种快乐,结束这个结果却令人疼痛。如果恢复美好,终究也是短暂的话,只会让他们一再感受那疼痛,还有自己无力改变的无奈。

而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悄悄在你生命中慢慢消失,让你咬牙切齿地恨。多年以后,一句温暖的问候,你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Monday, October 12, 2009

No Country for Old Men

"No Country for Old Men"听起来,好像很熟,却又好像陌生。因为它最近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但是没有听到有人讨论它。

“A追逐B因为B偷了他毒品交易的赃款”-简单直接明了的故事概念;一点都不复杂的场景摄影-道路、小店、客栈,但是这追逐却充满了tension和惊悚(特别是在客栈里俩人首次交手的那一场)成功逮住观众的心,好似当年经典的Psycho。这点令我十分佩服。越来越发现,好的story telling不是常常都需要高制作、大场景、人很多。

Hower Suber《电影的魔力》曾道:“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大多以某一个概念为基础,然后用三种方式表达:“简单地、简洁地、生动地”。传播中心想法,让人们能够记住,而且要能够让他们可以重复说给别人听,这就达到了word of mouth的传销目的。

Friday, October 09, 2009

婚礼 人情

有什么时候,你的亲戚朋友会同聚一堂,以你为大主角?除了出生(那时你还没有朋友),还有死亡,便是结婚的时候。因此,一个婚礼可以反映很多人情,而人情可以反映这个人的性格和家庭背景。

现代人排斥繁复的礼俗,认为那很多余。有些人简化之,有些人弃之。简化和摒弃是有差距的。简化是像,男方过礼给女方的时候,本来要送鲜猪蹄,但车程路途遥远,所以用罐头猪蹄代之。换言之,礼还在,只是形式转换。弃之不做的多半是因为不理解背后的意义,因此做了而不懂为什么,当然很无聊。也有些人认为,搞那么多花枝招展的礼仪很费力,所以懒惰做。

入会洗礼有礼,剃头当和尚有礼,婚礼有礼,葬礼有礼。本人认为,礼仪象征的是生命一个时刻的重要性。一个人在婚礼中愿意履行的礼有多少,往往反映他/她对这件事有多重视。从另一角度想,如果没有任何的礼仪,出嫁不就是一个女孩子走出自己的家到男孩子的家住,和每天出门也没多大分别,将来也不会为之回味。当然绝不否认,婚姻美不美满不光只看结婚那一天新郎被逼高喊宣称的各种爱妻承诺,俩人在接下来的日子继续相互厮守才是关键。

从远古的大家庭走向今日的小家庭,和我同辈的年轻人,和其他亲戚们的关系是日渐疏远,顶多在过年时-或许-见上一次,以致婚宴上邀请他们变成一别扭的情况。华族一向注重家庭伦理关系。以前的屋里,中间一个厅堂,围绕之便是各个兄弟们的家庭,故“堂兄”,指的是和我们住同一堂里的兄弟姐妹,可见亲昵之程度。而如今,有些人很可能在长成人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有这么一个兄弟。有些人嫁到孩子都有一个了,在见到丈夫的姑姑的时候,会直问:“你是谁?”父母那一辈固然会坚持摆酒请这些“远方亲戚”,但越来越多年轻一辈对招待“这些人”感到不厌其烦。殊不知,别人愿意请假、愿意长途劳累来喝酒、愿意下厨、愿意东奔西跑替你张罗一切,是你的福气。最近还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别人愿意来你的家是好事。”简单的一句,却包含深重的意义。别人愿意来你的家,代表别人喜欢亲近你,这也是福气。

一个注重感情和家庭关系的家庭办婚礼,会看到很多“好的attraction”随之而来。有很多好兄弟姐妹们愿意风尘仆仆来助阵搞气氛,在当天帮忙当司机、排糕点、拿鞋子... 在这一天,你完全可以知道你的attraction有多少,别人愿意为你付出多少。再加上女儿与父母拥抱拜别的时刻,在晚宴真诚感恩父母的新人,这些不经意流露的感情,有时候不仅感动结婚的人,也感动来作客的人。相反地,偶儿也会看到稍微冷清的场面,一些凑来的人,一些只是仪式性地与父母握手的动作,匆忙轮着敬酒的晚宴,令人感叹。

有些人喜欢自己圆自己的婚事,不喜欢礼仪,也不喜欢人多的场面,不喜欢和别人做多一点感情交流,也不喜欢参加别人的婚礼。这反映的是一个individualism盛行的时代,他们只相信自己。和我们生长在不同年代的妈妈说,“他们都不觉得自己有需要别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