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5, 2009

吊颈透气的艺术

和我工作过的人知道,我特别投入工作,责任感甚重,有时候急性子还带给别人压力。

搞这个行业的人都心知肚明,时间是最大的,也是最小的。说它大,因为它大完,时间到你必须交,否则电视没节目看,launching没有video播。说它小,因为多数人照顾不了它,可以在deadline之前,埋头连续工作24小时,再加上逾越几个小时过后,才含糊着有的没的借口,把货给交过去。常常听见有些剪接师略带得意地说,“哎呀,总是需要比deadline那么一丁点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言下之意,说得仿如是自己要求太过完美。

明白了这两极之后,如今开始学习在其间中拿捏自如,不要老皇上不急太监急。以前一直要人家给我确切的timeframe,好让自己能够妥善规划安排各个工作的工作时间。可是后来放弃了,因为任何一个production schedule都是瞬间万换的。既然大家都换来换去,谁也迁就不了谁,那我也不用迁就谁,就学会随机应变就是了,随缘罗。

有时候,明天要拍什么,到前天半夜了,才开始找头绪。而且,我已不为此惊慌。在顶端的忙碌时刻,会放下工作,和同事唱一首生日歌替他人庆祝,嗯,我想,我已经重新诠释,工作其实并没有所谓的“非那时不可”,非做完不可,有时候being nice+一点人情味,会让你在职场上更为顺畅。

最近在不同的job之间游走,开始会有压力,怕自己胜任不来,但很快地便告诉自己,吊颈几天就会好了。把眼光放在后几天,心情就会变成船到桥头自然直了。提醒自己,不是世界末日,没有什么大不了、到不了的。果真,事实没有我想象得遭,还有时间吃饭、睡觉、还能看看朋友的部落格,写下自己的心情变换。我的想象世界总是比现实来得认真,现实中的人们,其实没那么认真。

很高兴终于学会了flexibility这个智慧。同时,依旧力求完整交货,只是不再为他人的拖延、临时改变而感到烦厌。

毕竟,我的目标很简单-工作做完。再多的埋怨、再多的申诉,其实无法改变外在客观的因素,更无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更快完成。当向上层解释我的难题是因为某人无法给我所需要的东西时而我无法完成,我纯粹是在告诉她这个因果关系,这个fact,并不需要去complain他。有就可以做,没有就不可以做,这是一个规律嘛。或许像某人所说的,看透了一些事情以后,心情变得平静多了。

Sunday, May 10, 2009

死了都要卖SELL OUT-不用“支持“它,它“值得“一看



“Sell Out” 死了都要卖,是第一部在还未入场之前,只听见赞而无弹的本地非马来主流的电影。很多人也凭着要看它到底有没有说得那么好,而进去看,然后五体投地地承认了它无懈可击。


那天,和一群从事媒体广播工作的朋友去看了。一开场已经被他那极度嘲讽独立电影的手法给逗得掩嘴偷笑。那个长到半死又难念的外国影展名字,那一幕“超级DV画质”的“你吃饱了没”的片段等等,许多我们极度熟悉的片段一再上演,让你拍手笑骂他,抵死地好笑。


有时候,笑不出来;有时候偷偷在心里笑;有时候哇哈哈狂笑得吓死前面的人这或许就是影评们剖析的,它电影里所包含的各式各类的幽默手法,包括像周星驰那样的无厘头“追逐salesman”情节。一些笑点对从事媒体广播的朋友会比较有共鸣,比如那个要换掉线条t-shirt的男孩,还有那个会回去站位的阿姨,“roll-gan”(广东话:roll着)等等,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我们总是笑了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吵到前面静静的人。


曾经以为Liew Seng Tat会是像这样的幽默先驱,为马来西亚电影铺上另一番景色,谁知却被Yeo Joon Han捷足先登,而且更胜一筹。


含着泪抱着希望向前走的结局总是令人特别动容,反之,喜剧底下的悲哀也让人感受特别深刻。电影里每一小情节似乎都有哭诉,也反映着许多小市民生活中的不耐烦。半路被人打抢,电话中的customer service officer总要问你一堆问题而不解决你的问题,甚至连卖五金的小妞也要欺负你。谁说要强调生活不如意非得要拍一个人消极地抽烟10分钟?看这部片子,除了大笑之外,又同时间让我也感受到对这些现实的厌恶。


让我钦佩的是导演多才多艺,一手包办produce, write, direct, edit 甚至music,而且面面俱到,丝毫不像是那种特意展现自己“超凡”风格的一人秀做法。他的创意令人鼓舞,在电影里敢玩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他也让我安慰,应该也让许多马来西亚人安慰,因为我们久等的“马来西亚梁智强”诞生了,而他,不仅仅是哗众取宠的梁智强,他有太多的话想在片子里表达出来。


说“死了都要卖”无懈可击,是因为像这样普及化、菲马来主流(很多人因此认为它是独立电影)并加上音乐舞台剧的元素的电影,在本地实属难得。Production crew very minimal, but production quality 一等一,post colour做得细致漂亮(有广告背景的导演都有这种“眼睛”)。也有人说导演把该做的事都做了,在下一步片子要再进一步是一大难事,又好像容易满足了些。个人浅见,故事结构略显松散,让人进入了故事又跳出来。男主角虽然帅,但其需求不够凸显,演技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他的配角-老板、Hannah可以看,但不够到味。故事中的有些小情节如老板去买床单到追逐salesman,显得唐突而无关紧要。


整体上,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观影经验。不看那一些小瑕疵,相信它会有一群拥护者。希望Yeo Joon Han 也不仅是这样而已。

Monday, May 04, 2009

熬过 。收获

终于在上个星期,熬过了最难过的4月份。新秀大赛的4场选拔赛加翻身赛在一周内轮完后,我终于可以透口气了。

连续几天3点多睡,6点醒之后,难得有一天可以2点就回家睡到9点的时候,心里存的是无限的感恩啊!

做真人秀的好玩之处,是可以观察人性。做了好几年这些比赛秀,我经常反复思考,而不能理解这些来参赛的年轻人。反之,我也常同情他们,因为他们总是凭着爱唱歌,而来参加比赛,但是他们绝无法想像,在电视比赛并不只是让你唱歌这么一回事,受训练又会有多苦多压力,和战友们一边比赛角逐并渐渐分离又该需要有多少的智慧和EQ。

令人玩味的是,正因为它如此复杂,往往只有最直耿的人,最没有企图心的人,才能熬到最后。第一次来的人,多数会culture shock, 以为进入训练营很好玩,没想到天天排到满的行程,最后可能让你疲惫得,失去了唱歌所需要的感情敏锐度,甚至觉得唱歌已经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恩,所以,毕竟兴趣和义务、责任是两码子的事。

再来,就是淘汰后的群体哭泣。有时候,我已经不只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哭,甚至两个入围的人相拥而哭,我想,这已是一种羊群效应,一有人开始飚泪,就难避免演变成一场传染病。但,今年也不难发现,终于有几个比较聪颖的人,已经一早了透比赛本就有输赢,被淘汰了又不是没有朋友做,其实没什么值得哭得那么凄惨的。这些人令我钦佩的是,他们得抵得住自己的内心波动,而当一个替人递纸巾的旁人,当一个严厉的朋友斥骂你要快速收拾心情面对来临的赛圈。

唯有,还能不把比赛看成比赛的人,才能有足够的心理支撑,走到最后。他没有想别的,还是和当初一样,喜欢唱歌喜欢表演,每一次上到台上,想的只有这些-唱歌、跳舞、表演。你要把压力混进来,要把别人的难过也带来一起难过,要想说为什么进的是我不是他,要害怕自己会进入pk圈,要沮丧自己生病不舒服唱不好歌...... 你的表演会变成一滩污浊的水,又怎么能让人静心穿透你的音乐世界呢?